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我们离农业现代化多远?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等。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快车道的关键之年。根据2018年我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又有多少难题待解?
种业:原始育种技术仍受制约
2021年1月,位于北京北三环国家作物种质库,迎来了一波探访的高潮,这个储存着52万份作物种质的全球第二大作物种质库,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而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地方。
随即,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反复重申“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性,也使得种子问题成为当前农业中最热的关键词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业基本可以自主,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种子100%自主,农作物良种率覆盖96%以上,蔬菜品种自主率87%,畜禽核心种源自主率75%以上。
种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育种专家后发现,我国在原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力量育种等领域,都存在待解的难题。此外,在一些特定品种中,也存在种源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问题。
以基因编辑技术为例,基因编辑是当前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也是底层技术,但由于该技术由外国科学家发明,因此相关专利大多在国外。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上,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方阵,但仍存在知识产权的制约问题。
特定品种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也是“种业翻身仗”中的难点,如白羽肉鸡,种源基本依靠进口,但它在鸡肉市场上占据的比例超过50%,包括各种快餐炸鸡在内的鸡肉加工业,都以白羽肉鸡为主。再如高端设施农业中的蔬菜,西红柿、茄子、菠菜、生菜等,种子大部分来自国外。
种业的自主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之一,更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
产业:怎样让小农分享收益
农业是第一产业,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更多将农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的产业等同,农业的产业化,也常常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相应的加工、流通、销售,乃至相关的金融、服务等领域,则被忽视,并未进入到农业产业体系中。
近年来,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概念逐渐受到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重申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
“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