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家校共育,是家长认可学校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促进学校教育开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从而营造“全天候”的优质教育氛围,家校各司其职、同向前进。 家校共育,关键在“共”,目标在“育”。想要“共”得和谐,首先家校前进方向、教育理念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相比之前,现在的家长对教育更加关注,获得教育知识途径多样,接触的教育理念纷杂,家长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导向难免产生冲突时,甚至会出现“老师迎合家长”的现象。 采访中期,记者得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专题论坛将在北京举行。其中,有一场家庭教育论坛,主题是“消除中国式焦虑”。2020年12月13日,周日上午8点半,能容纳400人的会议室,前半部分坐满了人。和记者挨着坐的,是一位两岁孩子的母亲。 “养娃和上学一样,来听讲座如同预习功课。你得早做准备,孩子成长那么快,可不会等你有没有充足的准备。” “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地,也是人才集聚地。虽然机会多,但是竞争者多,而且是实力很强的竞争者。说句玩笑话,我们这么努力,就是想让孩子做普通人而已。” “孩子也很辛苦。” “对。学生们下了课就要钻进辅导班,或是线上上课。不仅要学好学科知识,体育锻炼也不能放松。” 论坛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教育本来是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业,无奈今天却让不少家庭陷入焦虑之中。教育,成为家庭焦虑的事情,已经成了影响幸福指数的一个问题。”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对于孩子未来的前途和教育之路的特殊关切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情绪反应。导致这种生理性焦虑甚至病理性焦虑的原因之一,是家长对教育和教育规律的认知不科学。“或许可以说,我们需要一场教育科学的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