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晨阳:给昆虫写“家谱” 蔡晨阳在展示侏罗纪中期道虎沟生物群中的眼甲化石 本报记者 金凤摄 “全世界有那么多种的昆虫,它们分布在很多地方。我希望弄清楚的是,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的?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种演化规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本报记者 金 凤 记者见到蔡晨阳时,这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研究员正在埋头捣鼓手中几个昆虫标本,丝毫没有察觉有人靠近。 前不久,蔡晨阳联合中国、捷克、英国的古生物学者,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一种原始的萤火虫祖先。与现在多数萤火虫为求爱而发光不同,这种“老祖宗”级萤火虫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相关研究成果已于今年1月发表在学术期刊《皇家学会会刊—生物辑》上。 今年33岁的蔡晨阳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手拿放大镜“破译”一块块昆虫化石中蕴藏的“生命密码”。近年来,他联合中外研究者发现了侏罗纪中期葬甲虫是已知最古老的大自然“清道夫”;论证了早白垩世蘑菇的多样性,并将蘑菇的演化历史向前推了2500万年;此外,他们还找到了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澳洲蕈甲为苏铁传粉的证据。 “全世界有那么多种的昆虫,它们分布在很多地方。我希望弄清楚的是,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的?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种演化规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蔡晨阳说。 靠耐心采到人生首块化石 走进蔡晨阳的办公室,顺手拿起一块石板,便会与昆虫不期而遇。这些“饱经沧桑”的碎片中,昆虫的样貌栩栩如生,让人觉得生命不曾远去。 蔡晨阳的科研之旅,是从找化石开始的。2010年,考取南古所的研究生后,蔡晨阳便利用大四的“尾巴”,跟着“准导师”、南古所研究员黄迪颖到野外采集化石。 那是蔡晨阳第一次接触真实的化石。在山东临沂、云南尚勇地区,他跟着黄迪颖,每天揣一把锤子,先将一整块页岩敲下来,再将其逐层劈开,看里面是否藏着化石。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会无功而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但蔡晨阳丝毫没觉得无聊,反而觉得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