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之际 北青报记者走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听老职工讲述建馆历程 传播抗战历史,推广社教活动,征集抗战文物,开展史学研究…… 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专题纪念馆。建馆34年以来,观众总数已达3700万人次。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前身”,是一间仅有70平方米的桥史馆。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抗战馆的在职老职工张玉平,听其讲述党员干部在建馆历程中所体现出的担当。 馆藏文物3万件、举办专题展百余个 自卢沟桥向东,进入宛平城,会看到一座醒目的建筑,它背倚宛平城垣,门额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题名,是由邓小平在1986年7月9日亲笔手书。步入序厅前要踏上两组台阶,第一组8级,寓意八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两组台阶之间的平台上,是2014年7月7日由习近平主席揭幕的“独立自由勋章”浮雕。 步入序厅,名为“血肉长城”的大型浮雕气壮山河,象征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壮丽史篇。主展厅内,是2015年推出并展陈至今的《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大型展览,全景呈现出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该展览荣获第十三届(2015年度)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据北青报记者了解,自1987年建馆以来,抗战馆先后举办了四期大型基本陈列,推出百余个专题展览,观众总数达3700万人次。 抗战馆还致力于文物的征集、收藏与研究,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的各种历史文献和实物为主,现有馆藏文物3万件(套)。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抗战馆的今天离不开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近日,北青报记者专访抗战馆的老职工张玉平,听她回忆那段鲜为人知的建馆历程。 “前身”是一座70平方米桥史馆 出生于1963年的张玉平,于1984年到丰台区文物管理所(卢沟桥文保所)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7年建馆至今,张玉平先后在抗战馆8个部门任职,现负责财务工作,是抗战馆为数不多的在职老职工。 据张玉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卢沟桥东桥头,丰台区文管所建有“卢沟桥史料陈列馆”,展陈面积约70平方米,相当于抗战馆的“前身”。1982年,“七七抗战”时驻守宛平城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之女宋景宪来馆参观。随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接见宋景宪,宋景宪提出卢沟桥史料陈列馆的规模寒酸,此意见得到了邓颖超的重视。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建立抗战馆,当时的丰台区文管所做了不少努力。张玉平介绍,时任丰台区文管所所长郭景兴生于1928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郭老除了带领大家做好文物普查,还为保护卢沟桥和建立抗战馆四处奔走。 因为卢沟桥、宛平城是七七抗战爆发地,经常有游客建议在此建立抗日战争纪念馆。张玉平回忆,当时郭老带领他们对公众的建议进行整理,先后9次向市人大、市政协递交相关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