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太行山隧道350号绝缘子冲洗完毕,请向瓦塘方向348号移动!”“轨道车司机明白!”2月22日8时20分,在漆黑的太行山隧道内,董富科借着安全帽上的头灯,一边用高压水枪冲洗接触网绝缘子上的粉尘,一边用对讲机指挥轨道车有序前进。
35岁的董富科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安阳综合段壶关车间的供电负责人,他和11名同事一起,负责瓦日铁路长子南至红旗渠间两站三区间179.2公里接触网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
瓦(塘)日(照)铁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按30吨轴重标准建设的重载铁路,是我国东西部重要的煤炭资源运输通道,年均通过货物列车超过1.8万对,年均运量超过8000万吨,其中煤炭约6400万吨。
董富科和他的同事负责的管段,沟壑交织、桥隧相连,仅隧道就有11座,隧道内累计96.6公里。其中,全长18.2公里的太行山隧道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
当列车通过隧道时,空气的快速流动极易把车内散装的煤粉吹附在隧道内接触网的绝缘子上,若不及时清洗,就会导致污闪跳闸等问题发生。
“今年春节我们都守着隧道过年。”除夕晚上,董富科带着团队坚守工区,吃完热饺子即准备次日乘机车巡视检查。
春节以来,气温骤降,随着货运和电煤运量急剧增多,绝缘子上的粉尘也会越来越厚,每次作业,职工们都要在隧道里经历两个多小时的“封闭战斗”。
“原来用过抹布、喷水壶、小型清洗机,现在用高压水枪,算起来应该算是第四代清洗设备了。”董富科说,为提高作业效率,冲洗组参与设计了可容纳60吨水的水罐高压清洗设备,前后有4个不同射程的高压水枪,可同时进行上下行接触网绝缘子的冲洗作业,大家很形象地称这套设备为“水炮”。
“作业效率是之前的9倍。现在每小时可冲洗5公里,意味着可以通过更多的列车,运送更多的煤炭。”董富科说,清洗作业的“天窗”时间非常有限,进隧道作业就像上战场打仗,必须全神贯注、争分夺秒。
“隧道气温冬季经常低于0℃,由于高压水枪水压大,水流冲击到绝缘子上后水珠四处飞溅,和着煤灰一起流下来,就像是一场煤灰雨。”25岁的乔少康初入职铁路最向往的岗位是“穿着铁路制服的服务岗位,蓝领数控科技化的操作岗位”。作业时,他必须戴上防护面罩和护目镜并穿上雨衣。但每次作业下来,防护面罩换出来的过滤棉芯还是会沾上厚厚的一层粉尘。每次冲洗作业,他需要不停地上下晃动手臂,以确保水流扫射不留死角。所以每次作业结束后,他往往累得连手臂都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