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的螺蛳粉摊开始冒出来。橘黄色的夜灯、几张木桌、红色塑料椅,简陋的环境挡不住人头攒动的食客。
我的老家在广西贵港,人生的前18年都在一个小镇上度过。后来因为求学离开家乡,一肚子的乡愁只有螺蛳粉能解。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心心念念的“肥佬螺蛳粉”。
“肥佬”幸坚人如其名,体形偏胖,眯眯眼。每晚8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宵夜摊上,系着红色围裙站在十几种食材前,笑嘻嘻地问人:“今晚的粉要加点什么料?”
一年中生意最火的时候是春节,“肥佬螺蛳粉”摊前排队的食客从未断绝,直到凌晨4点。
但也有例外。受疫情影响,去年春节,“肥佬螺蛳粉”暂停营业近一个月,“收入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有“危”,也有“机”。疫情期间,螺蛳粉突然爆红,小镇里的外卖、网店也借此东风火了起来。
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嗦一口螺蛳粉,或许就是家乡的味道。
“肥佬螺蛳粉”或许是小镇最火的宵夜。
傍晚时分,“肥佬”一家就开始在摊位上忙活,搭桌子、摆凳子、生火、熬汤等等。食客们循着香味慢慢向摊位靠拢,越来越多……
宵夜摊的主体是一个大铁皮柜,上面摆放着十几盘生料,包括猪肉、牛肉、大虾……“肥佬”幸坚系着一条红色的围裙,左手拿着小铁勺,右手捏着小汤匙,笑眯眯地站在摊前。
“今晚的粉要加点什么料?”这是他常用的开场白。得到回应后,他的左右手飞快扫过面前十几盘生料,小汤匙一舀,铁勺一接,食客点的配菜便落入一旁的小碗中。
另一侧,妻子开起炉火,抓一把泡好的米粉放入锅中。勺起一碗骨汤,再熟练放入酸笋、配菜、辣椒面,最后撒上一把小葱段,一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就出锅了。转眼间,弟弟幸聪就将美食端到了食客面前。
红油鲜亮的骨汤,细白修长的米粉,绿油油的生菜,红亮的大虾。正在排队的一对父女目不转睛地盯着配色丰富的螺蛳粉,“别流口水了哦”,父亲扭头逗了一下怀中的女儿。
一旁的蔡琼燕欣慰地看着家人们默契协作。她是幸坚兄弟俩的母亲,也是这家店的创始人。33年前,蔡琼燕20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靠帮工地挑石头为生,一天能挣5块钱。
刚开始,厨艺不错的她尝试着卖宵夜,煮点螺蛳粉、炒个田螺、煲份绿豆粥、以此补贴家用。